各专委会,各区(市)委会、基层委(总支)、市直属支部:
为进一步推进“三化四力”工作,做好2023年议政调研相关工作,根据《民进杭州市委会参政议政考核实施办法》,现启动2023年调研课题申报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市委会立项课题申报要求
(一)选题方向
调研选题应聚焦聚力省、市委政府中心任务,围绕省市“一府两院”工作报告,围绕省委“三个一号工程”、省政府“十大工程”,对照省委“六个一流杭州”要求,市委、市政府“七个新实践、七个新天堂,奋力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城市范例”总体部署,聚焦稳进提质全力打好经济翻身仗,聚焦实体经济全力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聚焦创新制胜全力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聚焦“两个健康”全力推动新时代民营经济新飞跃,聚焦文化兴盛全力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聚焦亚运牵引全力提升城市能级品质和开放水平,聚焦绿色发展全力打造全域美丽新杭州,聚焦共同富裕全力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聚焦除险保安全力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等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体现社会关切和公众需求,要求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全局性、战略性和务实性。
(二)调研方式
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不搞“关上窗户大门,创作性调研”。调研课题应根据研究需要,组建调研团队,由一名成员作为主要负责人,其他成员通力配合。调研团队应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智慧和能力,开展“沉下去”“走出去”“网上议”等多种形式的调研,调查做到说话有根据,意见有出处,建议有依据。
鼓励将调研活动与民主监督、议政视察、与政府部门对口联系、基层组织与社区共建等活动结合开展。
(三)课题成果
调研课题成果应充分体现课题研究的必要性,找准切入点,深入分析问题,提出有前瞻性、有可操作性的建议,字数一般在4000字以内。
课题应根据计划按时完成,及时向市委会调研处反馈进度;招标课题有特殊使用时间节点,其他课题成果应在完成后尽快上报市委会调研处(完成时间不得晚于10月31日)。
二、申报程序
(一)立项课题
市委会立项课题应以专委会(按考核要求1篇以上,发挥参政议政专门机构作用),区(市)委会、基层委(总支部)、市直属支部(鼓励申报1篇,做深做精)名义申报,应填写《民进杭州市委会调研课题申报表》(附件),经申报单位负责人确认后,于2023年4月30日前以电子版本报送市委会调研处(因某些课题使用场景较早,建议提前申报)。《申报表》可在“杭州民进”门户网站“通知公告”栏下载。
申报课题经市委会常委会议或主委会议研究审定后确定为市委会立项课题。立项结果将在市委会网站上公布。
(二)自由课题
除市委会立项课题外,其他课题均为自由课题。市委会全年接受自由课题的申报,没有时间限制,自由课题以专委会、区(市)委会、基层委(总支部)、市直属支部名义申报,篇数不限。
鉴于参政议政研究成果对策建议的时效性,申报者可在成果完成后,将课题成果以电子版本直接报送市委会调研处。
三、课题成果运用
市委会汇总2023年市委会课题成果(立项课题和自由课题)后,提出初步使用意见。经常委会议或主委会议研究审定后,课题调研成果将以市委会名义作以下运用:
作为市委会同中共杭州市委开展政党协商、专项民主监督的材料;
作为市政协全会、议政性常委会、民主议政会、专项民主监督、各类协商会等会议大会发言材料、大会集体提案、调研报告;
作为中共杭州市委、市政府、市委统战部、市委政研室专题调研课题材料;
作为民进中央、民进省委会专题调研课题材料;
转化为信息使用或代表委员个人意见(建议)、提案。
四、课题经费支持
市委会组织对相关课题成果进行评审,并确定使用方向,经采用的课题成果根据《民进杭州市委会参政议政工作考核实施办法》计入各申报单位参政议政考核工作成绩,并按照《民进杭州市委会参政议政经费管理办法(修订稿)》予以经费支持。
联系人:姚伟 吴君 0571-85255968
电子信箱:hzmjbgs@163.com
附件:1、《2023年度市委会立项课题申报表》
2、《民进市委会2023年度调查研究参考题目》
民进杭州市委会
2023年3月8日
附件1:
申报单位 | 申报单位 负责人 | ||
课题名称 | |||
研究团队成员 | 姓名 工作单位/职务 联系电话 负责人: 成 员: | ||
课题调研 框架及方案 | 一、选题理由:包括课题的意义和价值,提出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等。 二、调研计划:包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重点难点及创新点、拟提出的主要对策建议等。(500字左右) 1、课题基本思路; 2、列举拟运用的调研方式与拟实地调研的客体对象; 3、课题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三、进度安排:课题时间节点。 |
2023年度市委会立项课题申报表
附件2:
民进市委会2023年度调查研究参考选题
一、说明
1、调查研究选题方向包括但不限于以下选题,选题未归类排序。
2、参考选题仅为大方向,在以下领域能深入思考,自选切入点,要接天线、小切口,具体调研方向应符合地方发展实际,建议应具有专业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3、标识有“招标”的课题为市委会已确定使用方向的课题,可重点关注。
二、选题方向
(一)招标选题
高水平建设“诗路文化·三江两岸”世界级文化旅游带,助力打造后亚运新经济增长极(市委专项民主监督主题)
深化“两廊”建设,高质量打造全球高端制造业基地(市政协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协商主题)
加快“两地”建设,高水平打造创新创业新天堂(市政协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协商主题)
加强优质初高中学校建设推进教育优质均等化(市政协专题协商会主题)
(二)参考选题
实施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
实施“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
实施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
推进国际新型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
加快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打造新增长极
促进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高质量发展
高水平推进“湿地水城”建设
加强南宋皇城遗址保护
深化南宋文化活化利用
完善公交地铁接驳体系
优化城市综合交通网络
推进融合型大社区大单元治理
加强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传承、保护利用
加强优质初高中学校建设推进教育优质均等化
推动市属高校名校创建和高质量发展
推进“花满杭城”建设
打造全市重要高端制造业产业基地
加强村级卫生室建设夯实农村医卫基础
促进“老字号”发展振兴
国家级要素市场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建设
打造“最讲信用城市”
打造良渚文化大走廊
保护“老村、老宅、老字号”
杭州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示范区的路径、体系研究
推进区域一体化、特别合作区建设
杭州打造未来产业新赛道研究
构建城乡一体的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
未来城市地标、产业地标、区域地标
推进平台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推动杭州临空经济示范区更高水平开放研究
创新“民呼我为”为民办实事机制研究
烟花大会、一老一小、交通治堵解决方案
市区水务一体化整合
后疫情时代打通社区“送药链”
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服务业标杆城市
建设现代化金融创新高地
创建国家物流枢纽城市
国际“赛”“会”之城建设
扎实做好农业“双非”整治后半篇文章
培育单项冠军企业
优质杭产品“白名单”制度探索
完善提升生活垃圾治理“杭州模式”
京杭大运河生态环境保护修复
浙西储能中心建设
做优“一园一主业”建设,促进产业平台发展
创建全国足球发展重点城市
提升沿海产业带发展竞争力
老年友好型、儿童友好型社会建设
加快老年教育机构(老年学校)建设
高质量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加快推进病险水库山塘动态清零
强化食品药品全链条闭环监管
创建全国首批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
智能物联和人工智能产业
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
推动新时代影视产业高质量发展
完善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
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
降低生育、养育成本
完善应急救援物资储备调用机制
探索涉企司法积案化解力度
打造沪杭未来制造协同发展试验区建设
促进宁杭生态经济带建设
打造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
构筑老年人医疗护理体系
建设全域“污水零直排区”升级版
加强和改进高层建筑消防安全
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
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完善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探索嵌入式幼儿园建设
探索实施“长幼随学”人性化服务
促进西部普通高中名校集团化办学
优质中小学领衔组建跨区域教育集团建设
加强学生生涯规划指导建设
完善市区普通高中名额分配和中考加分政策
健全义务教育质量检测体系
提升招考试改革绩效
推进杭州“美好教育云”建设
加大校长教师梯队培养建设“美好教育”引航者队伍
完善教师准入与退出机制
探索学校自主组织公开招聘机制
探索中小学教师支撑岗位学校自主评聘机制
探索教师荣誉制度
探索大中小学幼班主任激励机制
探索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统筹配置机制
促进学校心里辅导中心(辅导师)配置建设
提升“三名工程”重大项目建设
提升杭州职业教育影响力、竞争力、认可度
完善城西科创大走廊基础教育布局规划
健全优秀典型教师选树机制
促进市区高中教育布局规划实施落地
民办义务教育学校规范办学、特色发展
实施心理健康“阳光工程”
促进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建设
完善“三育”“五育融合”育人体系建设
市本级及城区与山区4县共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机制
亚运会的遗产和国际化
预付式消费风险分析与监管
教育教学能力考核和研究成果鉴定免试机制
推进世界一流强港和交通强省建设
创新教师事业编制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模式
拓展体育消费打造后亚运时期体育经济新场景
推动世界级地标商圈群建设
深化“千万工程”建设美丽乡村
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
加快能源绿色低碳发展
推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加快制造强省、质量强省建设
“综合查一次”联合执法机制探索
全国“无废城市”试点城市建设
提高农村消费水平
探索数字人民币跨境结算开展
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
构建共富型大社保体系
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
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
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推进长三角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
长江和太湖为重点的水环境综合治理
拓展都市经济、幸福经济、未来经济三大新蓝海
创新城市治理机制,增强精准施策能力
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提升城市应急管理能力
打造“全国数字治理第一城”相关技术与制度支持
推进老旧小区改造与未来社区建设
提升杭州中心城市承载力
构建城市社会治理共同体
杭州人口变化趋势与城市国际化关系及发展对策
深化杭州人才强市战略的具体建议
加快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
要打造在线消费新热点提升杭州新消费发展水平
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推进智慧垃圾分类
杭州公共设施国际化、标准化建设
生态安全的城市生态功能区规划研究
城市“新增空间”的社区风险治理
深化国际会议目的地建设
互联网环境下知识产权司法保护
打造数字丝绸之路战略枢纽
加快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
推进G60科创大走廊建设
推进区块链产业有序健康发展
推进山海协作,大力发展生态富民产业
国际化视野下杭州城市文化品牌(品格)塑造
提升杭州文化软实力和文化产业竞争力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化
规范促进平台经济发展
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
促进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发展
推进“浙东唐诗之路”建设
城乡融合推进“数字乡村”建设
完善乡村人才振兴的体制机制建设
创建新时代美丽乡村,积极创新乡村治理
老龄化背景下杭州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
快速老龄化背景下养老设施现状特征及规划建议
促进海外优质教育资源落户杭州的对策
加强康养联合体建设
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建议
加快现代化特殊教育体系建设
教育国际化理念梳理与体系建设、实施对策
关注教师队伍心理健康
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
加快放心农贸市场创建
促进家政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未来工厂、链主工厂、智能工厂建设
“基金+基地+招商”产业培育发展模式探索
加快杭州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建设
企业用人主体自主评定人才试点探索
科研项目项目经费实施探索